教学科研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海医3月科技动态速递

2024-04-01
编辑:宣传部-薄傲 供稿:科技处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4-04-01

01任瑞宝团队与合作者发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与衰老相关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成果

2024年3月8日,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任瑞宝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沈杨和陈赛娟团队等合作在《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F=11.1)发表题为“Aging and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rofil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与衰老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组/转录组特征(基因融合、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网络或通路)之间的相关性,揭示了AML 分子发病原理的核心特征及临床预后,对预测AML发展的风险以及寻找干预该过程的潜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5F0C


该研究成果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为共同通讯单位,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王凯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任瑞宝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02袁国勇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发表关于PMI控制的甘露糖代谢和糖基化决定了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组织耐受性和病毒适应性的科研成果

2024年3月8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袁国勇院士团队与香港大学袁硕峰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IF=16.6)发表题为“PMI-controlled mannose metabolism and glycosylation determines tissue tolerance and virus fitn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以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为核心的病毒感染治疗策略可清除病毒感染,而D-甘露糖治疗重编程控制并发损伤的糖酵解途径。本研究提供了通过调节宿主糖代谢来增强宿主对炎症性损伤的耐受性,并开发以PMI介导的糖基化为靶点的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理论依据。


12E4D


该研究成果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为第一完成单位,香港大学Ronghui Liang, Zi-Wei Ye, Zhenzhi Qin为共同第一作者,袁硕峰为通讯作者,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尹飞飞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03夏乾峰团队与合作者发表关于POCT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科研成果

2024年3月8日,热带医学院夏乾峰团队与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肖美芳及重庆医科大学陈锐合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杂志(IF=15.1)发表题为“Self-enhanced nanohydrogel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or based on CRISPR/Cas12a and gold platinum nanoparticles modification for high-sensitivity detection of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金铂纳米粒子修饰的自增强纳米水凝胶结合CRISPR/Cas12a的便携式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用于精准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类鼻疽菌DNA。这种创新的利用纳米水凝胶材料将CRISPR/Cas12a与ECL检测平台结合的生物传感器可作为类鼻疽病的快速检测工具,且有望扩展到其他多功能平台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类鼻疽菌及以外的各种细菌。


EA3B


该研究成果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为第一完成单位,热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悦鑫、博士研究生罗妮妮及重庆医科大学申波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夏乾峰教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肖美芳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陈锐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04邬强团队与合作者报道了基于ROS损伤和ATP合成抑制的镍掺杂/氧空位双缺陷Ni-ZnO@C PSs在细菌感染创面的增强光动力学治疗效果的研究

2024年3月10日,热带医学院邬强团队与海南大学涂进春合作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IF=10.9)上发表题为“Enhanced photodynamic therapy efficacy of Ni-doped/oxygen vacancy double-defect Ni-ZnO@C photosensitizer in bacteria-infected wounds based on ROS damage and ATP synthesis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证实了所构建的3% Ni-ZnO@C抗菌剂在体外和动物体内均表现出高效PDT与生物相容,不仅为细菌创面感染的快速原位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还激发了对于推动光动力抗菌系统在创面愈合应用中的进一步研究。


230CC


该研究成果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为第一完成单位,热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瑞、硕士研究生陈智凌为共同第一作者,热带医学院邬强教授、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涂进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05王艳丽团队与合作者发表基于缺陷工程策略的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综述

2024年3月13日,药学院王艳丽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克龙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9.9)上发表题为“Defect Engineering in Nanocatalysts: From Design and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从缺陷工程角度系统介绍了纳米催化剂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缺陷工程主要通过改变纳米材料内部的缺陷结构与程度,进而实现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改进与优化,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中。利用缺陷工程合理改造纳米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开发高活性纳米催化剂用于提高催化反应的速率与产率,是当下纳米催化研究的主流方向,可用于生物传感、能源储存、污染物降解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1A7F2


该研究成果以“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为第一单位,药学院Pir Muhammad教授为第一作者,药学院王艳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克龙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06邹卫国研究团队在骨骼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波研究员与九九九伊在人线综合18新聘教授邹卫国团队在鉴定参与骨折修复的骨骼干细胞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Fibrous periosteum repairs bone fracture and maintains the healed bone throughout mouse adulthood”(骨外膜成纤维细胞修复骨折损伤并持续维持修复后的损伤部位)为题,于2024年3月29日在线发表于《Developmental Cell》杂志。

周波和邹卫国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骨骼干细胞的谱系研究,在最近的这项工作中,他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双同源重组酶报告基因R26ZT1,并筛选了多种能标记骨骼干细胞的谱系示踪小鼠。从而建立一套可同步示踪两类异质的骨骼干细胞同步示踪系统(SSC-Simultracer),此系统可以利用tdTomato和ZsGreen荧光蛋白的表达区分骨髓(BMSC)、骨外膜生发层(CL-PC)与骨外膜纤维层(FL-PC)中的骨骼干细胞的谱系命运。通过示踪实验他们发现:稳态下成骨细胞来源于骨髓和骨外膜生发层的骨骼干细胞(CL-PC),而纤维层细胞保持静息不参与骨的生成。骨折修复过程中成骨细胞主要来源于纤维层细胞(FL-PC),纤维层细胞在骨折过程中生成了纤维软骨骨痂的主体部分和绝大部分的新生皮质骨。骨折完全愈合后成骨细胞来源于在修复过程中迁移到骨髓和骨外膜生发层处的纤维层细胞,这群细胞在骨髓和生长层处长期存在并持续成骨。


10168


此外他们对迁移到骨髓和骨外膜生发层处的纤维层细胞进行了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合体外分化和体内移植实验发现:这群纤维层来源的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低且体内外成骨活性远低于原有的骨髓和生发层处的骨骼干细胞。这种成骨干细胞成骨活性的降低在宏观层面反应为愈合骨的骨质量下降。通过Micro-CT成像发现骨折愈合处的皮质骨的多项骨参数显著地低于正常骨和相邻骨。

这项研究表明,由于成骨细胞的干细胞来源的转变,即使外观上不明显骨头也会留下隐形的“疤”。解释了为什么人在之前发生过骨折的位置更容易发生二次骨折。这同时意味着——如果能够阻碍纤维层细胞侵入骨髓和生发层,有望让愈合骨的骨质量拥有显著性地提升。

分享到: